國內雙年展
推動中國美術走向世界(堅持“兩創(chuàng)” 書寫史詩·新征程 新輝煌)
“共生世界——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”之紙雕作品《童話世界》,作者李洪波。 |
“共生——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”平行展“觸夢三星堆——12K沉浸式數字展”展品之一。 |
“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(深圳)”上的“零號作品”金啤坊,是深圳羅湖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。 |
北京、廣州、深圳、武漢……歲末年初,國內多個城市接連舉辦大型雙年展,為廣大市民奉上一道道藝術盛宴。從1992年起步至今,國內雙年展歷經30余年發(fā)展,迎來快速增長,實現“破圈”傳播。各大城市立足文化建設,謀求差異化定位,不斷探索新的策展理念和運營模式。如何辦出本土特色、擴大國際影響?如何助推藝術創(chuàng)新、賦能城市發(fā)展?美術工作者攜手各方,通過雙年展這個國際展覽平臺,回答時代賦予的新課題。
“科藝融合”開辟藝術新境
策展團隊龐大、藝術品類多元、周末觀展一票難求,是近期舉辦的雙年展的共同特點。雙年展正在從專業(yè)美術展覽,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盛會。
呈現前沿探索,不少雙年展在創(chuàng)新中突圍。像以“共生世界”為主題的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,2023年1月7日在山東美術館、濟南市美術館兩大主展區(qū)同步開展,開幕首日即火爆泉城。由12位知名策展人組成的國際策展團隊,為觀眾帶來了22個國家和地區(qū)221名藝術家的272件作品,囊括中國畫、油畫、版畫、雕塑、攝影、裝置、新媒體等10余個藝術門類,涵蓋生態(tài)藝術、觀念藝術、抽象藝術等諸多藝術流派,以充滿創(chuàng)造力的形式,探索現代與傳統(tǒng)、人與自然、地域與世界、現實與虛擬、藝術與科技等之間的關系,吸引了近60萬觀眾線下觀展。
能否為觀眾帶來審美新體驗和文化新思考,是雙年展吸引觀眾參與、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關鍵。不少雙年展選擇開拓科技與藝術融合創(chuàng)作新空間,例如特設“科技與藝術”板塊,通過運用虛擬現實、增強現實、人機交互、3D打印、虛擬仿真技術、微距背投技術等創(chuàng)作的藝術作品,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奇觀。這些作品的出現,既反映出雙年展緊貼時代脈搏、打破學科框架、鼓勵創(chuàng)新探索的特質,也為觀眾帶來關于美的無限想象和沉浸式、互動式奇妙體驗,推動國內雙年展從之前的學術交流平臺,轉變?yōu)榕c城市文化互動、與大眾交流的開放平臺。
運用高科技制作的裝置、新媒體作品在雙年展中的比例持續(xù)增加,也為美術創(chuàng)作帶來新挑戰(zhàn)。當一種技術被大量應用后,如何避免作品產生雷同感?藝術的邊界如何定義?怎樣使作品不止于視覺奇觀,能真正引發(fā)觀眾思考?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認為:“立足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緊貼民族與時代精神訴求,更好地彰顯中國美術的獨特個性、價值判斷,增強各地雙年展的多樣性、表現性,是文化藝術發(fā)展進程中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。”
作為一種精神生產,無論借助何種藝術媒介,美術作品打動人心的內核始終是其蘊含的思想和情感??萍嫉募尤?,只是助力藝術家以不同的觀察視角和視覺方式來表達觀點,啟發(fā)觀眾思考。在把握美術創(chuàng)作本質的基礎上,運用科技而不止于展示科技,方能開辟更有內涵的藝術新境。
一場盛會點亮一座城
一場好的雙年展,可以點亮一座城。正如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主席范迪安所說:“雙年展不僅應反映當代世界藝術的前沿探索與最新面貌,還肩負著構筑城市文化精神、建構城市文化記憶、振興傳播城市文化的使命?!苯陙恚瑖鴥入p年展數量快速增加,不少城市嘗試將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設,以提升地域影響力、賦能城市發(fā)展。
如何更好發(fā)揮雙年展的作用?一些雙年展將展廳擴展至城市公共空間,既使展陳形式更加多元,又讓人們在城市漫步中與藝術“偶遇”。像“2020年第五屆蘇州·金雞湖雙年展”通過8個主題展與22個平行展,以及“流動的雙年展”觀光巴士專線等活動,讓城市洋溢著藝術氣息。一些雙年展積極發(fā)揮美育功能,以各種方式促進觀眾與展覽、藝術家、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。如“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(深圳)”,在長達3個月的展期中,推出200多場精彩活動,涵蓋學術論壇、免費課程、公益導覽等,引導人們共同關注城市的綠色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融入大街小巷、走入百姓生活,雙年展公共性日漸凸顯。
構建雙年展與城市之間的深度連接需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藝術作品如何與大眾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、文化共振?
避免概念化、同質化是雙年展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重中之重。在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看來,發(fā)掘區(qū)域文化價值不僅是雙年展避免同質化的手段,也是其建構價值體系的主要方式。這種理念在雙年展中得到清晰體現。比如,“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”以“共生”為主題,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探討北京文化生態(tài)的多元面貌。其中“可見的浪漫:有關北京的記憶與想象”展和“藍圖北京”展,充滿濃濃北京“味道”,讓觀眾可以看見過去,也可以暢想未來?!八囈酝ㄡ椤?022武漢雙年展”中的“城市形態(tài)”板塊,邀請畫家、雕塑家、空間設計師、城市規(guī)劃師乃至音樂家、心理學家共同參與,從城市風景、情感世界、虛擬空間三個角度進行多維呈現,力求讓作品緊貼城市脈動,使觀眾從中找到“我與城市的關系”。
作品,是雙年展連接城市的重要載體。鼓勵藝術家到雙年展舉辦城市深入調研、與居民共同創(chuàng)作,增進藝術家對地域文化的了解,提升居民的藝術參與度,使二者相互促進、相互支撐,既可以激發(fā)藝術家的創(chuàng)新靈感,又能有效避免同一位藝術家參加多個雙年展帶來的同質化問題。從價值理念、策展思路、藝術創(chuàng)作、文化傳播等各方面展開因地制宜的深耕,雙年展方能為城市提供持久的文化滋養(yǎng)。
中國美術力求國際化表達
肇始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雙年展,是以藝術前沿探索思考時代主題的國際平臺。伴隨雙年展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現象,國內雙年展也在不斷探索本土路徑和特色。
與傳統(tǒng)美術展覽不同,雙年展的作品形式更多元、視角更獨特。在國外,雙年展參展作品以大型裝置、新媒體作品居多,而在國內,繪畫、雕塑等架上藝術,依然是各類展覽包括雙年展參展作品中的主流。為凸顯這種藝術創(chuàng)作類型上的中國特色,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自首屆起即明確以繪畫、雕塑等架上藝術作為主要展示內容。將中國的主流美術置于國際化的藝術交流平臺中,向世界展示更加生動立體的中國,不僅是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藝術主張,也是國內各大雙年展的基本宗旨。在不同藝術門類爭奇斗艷的雙年展中,繪畫擁有可以令人長久凝視的藝術魅力,這也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蘊含的審美品格。
參展數量過半的繪畫,如何在雙年展中體現其獨特的價值?“在數字影像的洪流中,靜態(tài)的繪畫猶如一只‘強有力的錨’,應更好發(fā)揮其作用”,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裔萼認為,“自帶創(chuàng)新屬性的雙年展,應從是否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、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深沉的人文關懷幾個方面遴選作品。在展陳設計中,要考慮繪畫作品如何與影像、裝置類作品動靜結合、互相補益。同時,應通過精彩而有效的教育和推廣項目,將觀眾吸引到安靜的繪畫作品面前,讓他們愿意駐足、注目,引領觀眾進入一個美好的審美空間”。
雙年展作為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平臺,還承載著凝聚共識、交流互鑒的使命。國外藝術家的參與以及具有國際性的藝術表達,是雙年展的重要內容。不同視角下的文化融通與藝術交流,有助于推動本土藝術創(chuàng)新。雙年展的主題,既要體現國際視野、回應時代命題,又應突出展現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擔當與人文關懷。如何在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中找到不同的切入點,實現展覽的差異化?如何使國際話題與本土語境緊密對接?這些都值得深入探討。中國語言、時代主題、國際視野的交相融合,推動國內雙年展不斷向前,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藝術思路,助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,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。
今年,還將有許多雙年展迎來新一屆開幕。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是所有雙年展都需深思的課題。期待更多雙年展扎根中國大地,開拓國際視野,以鮮明文化特色,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,推動中國美術更好走向世界。
版式設計:蔡華偉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3月19日 08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