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獻在教育一線(教師節(jié)特別報道)
王易在校園內(nèi)。 |
石蘭松劃船送學生回家。 |
謝嵐馨在備課。 |
數(shù)據(jù)來源:教育部 |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:“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、行為世范?!?/P>
一支槳劃了37年,護航著水庫周邊孩子們的上學路;一輛摩托車走了1000余公里,穿行在高原牧區(qū)的家訪路;一本思政課學習手冊延續(xù)了20多年,啟迪著大學生的人生路……目前,我國專任教師總數(shù)達1844.4萬人,廣大教師立德修身、潛心治學,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實學識、有仁愛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師,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。
桃李滿天下,春暉遍四方。在第三十八個教師節(jié)即將到來之際,我們走近來自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的3位教師代表,傾聽他們的動人故事,也向所有扎根在大江南北、奉獻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表達由衷的敬意。
老師,您好!
——編 者
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(wù)副院長王易——
引導(dǎo)學生們走正路行大道
一門思政,三尺講臺,二十余載。
我是思政課教師隊伍中的普通一員。從一名初上講臺的年輕教師,逐步承擔一系列教學科研項目,到擔任思政課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,再到獲評全國優(yōu)秀教師……我和學生們打成一片、一起成長,樂在其中。
如何讓思政課更有吸引力,讓學生愿意學、學得進,自覺“趕場”來聽一堂思政課?說實話,不容易!
在長期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,我覺得講好思政課有“幾難”:講準確了難、講深刻了難、講透徹了難、講鮮活了難,令學生信服最難。打個比方,好的思政教育應(yīng)該像鹽,不可或缺但又不能光吃鹽。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,就要在“放鹽”的技術(shù)和藝術(shù)上多琢磨,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,讓它自然而然地被吸收。
為了讓思政教育離學生更近,從2006年開始,我把思政課的實踐環(huán)節(jié),聚焦到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的調(diào)研上,引導(dǎo)學生把生活中的觀察思考運用到課堂中,讓同學們既人到更心到,既抬頭更點頭,既興奮更信服,既真心喜歡更終身受益。
“親其師,才能信其道?!苯虒W的過程是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,也是老師和學生互相啟發(fā)的過程。我教過的學生大多數(shù)都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學習手冊,學生可以用筆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課堂感悟、所見所思,我也會及時留下自己的閱讀感想。一筆一畫、一字一句,既是師生思想的碰撞,更是情感的交流。
令人欣喜的是,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高品質(zhì)思政課成為廣大學生聽起來能“解渴”、學起來引“共鳴”、品起來增“回味”的精品課。同時,像我這樣的一大批思政課教師也逐步成長起來了。
思政課教師從事的是塑造靈魂、培育新人的工作,思想和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學生,給學生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,引導(dǎo)他們走正路、行大道。
我愿意駐足在思政課這一方課堂,綿綿用力,久久為功,用心教學,讓思政課成為一束照亮學生人生路的光。
?。ū緢笥浾呓鹫ú稍L整理)
廣西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(zhèn)中心學校刁望教學點教師石蘭松——
37年水路,14000次擺渡
我是一名普通的鄉(xiāng)村教師,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(zhèn)大龍洞村。周邊石山聳立,緊靠著8400畝的大龍湖水庫。因為特殊的地理環(huán)境,庫區(qū)孩子的教育曾是個難題。為方便孩子就近上學,西燕鎮(zhèn)中心學校在庫區(qū)的刁望莊設(shè)立了教學點。為了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,我挨家挨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,還砍了自家的椿樹做成木船接送不同村莊的孩子上下學。
37年時間里,我擺渡了14000多次,孩子們都親切地叫我“擺渡教師”。
37年過去了,大龍湖的水漲了落、落了漲。想起1985年,20歲的我第一次來到教學點。一到五年級五六十名學生烏泱泱地坐滿整個泥瓦房,掛著鼻涕泡的娃娃只有5歲,也在一起跟讀。那時,整個教學點只有我一個人,既當老師又當廚師:上午10點半下課就去廚房煮上飯,回來上課到11點再去炒菜。教學點沒有操場,也沒有什么器材,為了讓孩子們有課外活動,我用石塊、水泥搭了乒乓球臺。那時候,一天到晚和孩子們在一起,難免照顧不到家人。有人總勸我另謀出路,但看到眼前這些朝夕相處的孩子,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。
我被評為全國最美鄉(xiāng)村教師后,社會各界開始更多地關(guān)注到我們。大家的愛心,讓我們擁有了嶄新的文具、衣服,還有“希望之舟”——一艘有動力、有頂棚的鐵船,讓我擺渡孩子們上下學更方便、更安全。
尤其是這幾年,教學點的環(huán)境有了極大改善,不僅操場修建起來了,還配備了運動器材、無線網(wǎng)絡(luò)、衛(wèi)星電視、智能電子屏……咱們的教學點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。上課也跟城里一樣直接用課件,還能放電影,課堂趣味性很強。甚至每天都有專人把新鮮的食材送到教學點來,我只負責專心做好教學工作。
一批批孩子從這里畢業(yè),走出庫區(qū)、大山,考上了大學。經(jīng)濟條件改善的家庭,也將孩子送到庫區(qū)外接受教育。新學期到了,我去領(lǐng)了7份教材,3份給老生、4份給新生,我不曾想到,有一天教學點的孩子會這樣少。雖然學生少,但要做的工作可一樣不少,安全教育、文藝比賽、家訪……小娃娃常常向我傾訴煩惱以及對父母的思念,孩子們對我的信賴使我感到滿足。
或許因為交通不便,刁望莊的人格外渴望遠方,而教育正是跨越迢迢水路、通往廣闊世界的堅實之路。
(本報記者祝佳祺采訪整理)
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第一民族中學教師謝嵐馨——
孩子們夢想的路,也是我腳下的路
兩年前,也是這樣的初秋時節(jié),經(jīng)過20多個小時的顛簸路途,帶著緊張與期待,我來到了離家千余公里外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,成為縣第一民族中學的一名數(shù)學教師。
作為一名2020屆青海省公費師范生,我曾對教師職業(yè)有過很多的設(shè)想,但一踏進縣中,心中還是會迷茫: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,懷念大學校園的時光,平均海拔3000多米帶來的不適……同時,成為55名初一學生的班主任,也讓我感到責任與壓力:教師之路該怎么走?
但是,講臺有種神奇的力量,指引我一路前行。第一次召開班會、學習開學第一課、組織班級活動……站在講臺上的我,逐漸走向成熟。我教授的是初中數(shù)學,如何讓牧區(qū)的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、基本函數(shù)等數(shù)學概念?我嘗試用孩子們身邊常見的牦牛、羊群,解釋一些難懂的知識點。結(jié)果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,這也讓我增添了不少信心。
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,家訪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。騎上摩托車,穿梭在窄窄的鄉(xiāng)道上,草原鮮甜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。不過更讓人感動的是牧民們的熱情,他們會把新采的蘑菇、蕨麻和新煮的牛羊肉端上來,以淳樸而隆重的方式歡迎你。除了交流孩子的學習、在校表現(xiàn)情況,許多家長還反映,孩子們會把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、歷史故事講給他們聽,對于很多沒有上過學的牧民來說,孩子成了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戶……那一刻,沿途經(jīng)歷的寒風、蹚河爬山的辛苦都會一掃而光,因為我與孩子、家長,都有連著心的路。
最難忘的是,有一次校園突然停電,為保證自習紀律,我給孩子們講紅軍長征的故事,孩子們安靜地聽著,皎皎月光從窗戶里灑進來,映照在他們純真的臉龐上,有幾個同學甚至聽得熱淚盈眶。第二天,身為數(shù)學老師我給大家布置了一道語文老師的“作業(yè)”:讓大家談?wù)勛约旱膲粝??!拔蚁氘斠幻刈o平安的警察”“我想成為一名天文學家”“我想成為教書育人的老師”……紙條上那一行行的字,仿佛一條條延伸向未來的希望之路。我知道,那是孩子們夢想的路,也是我腳下的路。
?。ū緢笥浾哔Z豐豐采訪整理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2年09月09日 10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